案例中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椎病15

提要:世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学会运用中医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推病例,共中男78例,女7例,并随机设对照组1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颈夹脊穴理线不仅能很好地改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且远期疗效好,疗效巩固率同样较对照组高(P0.01)。

关键词:颈推病/治疗中医穴位理线疗法对比研究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疑难病,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尚缺乏短期特效、远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陈怡宸医生自年以来运用颈夹脊穴埋线对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同时随机设综合疗法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并

本组均系世界中医穴位埋线疗法学会门诊病人,按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选择资料较完整的7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例,男78例,占5%,女7例,占48%;年龄31~41岁者1例,占8%,41~50岁者53例,占35.3%.51~60岁者76例,占50.7%,60岁以上者9例,占6%;病程1年以内3例,占15.3%,1一年49例,占3.7%,~5年63例,占4%,5年以上15例,占10%。对照组10例,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均与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

1.临来分型

根据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分以下五型:(1)颈型:以颈椎活动受限、颈肩不适,背部酸胀疼痛等局限性症状,而无四肢症状和体征为表现;()神经根型:以颈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见颈项部板硬疼痛、活动受限,伴有肩臂、手指麻木疼痛,疼痛程度因头颈、上肢活动而加剧;(3)稚动脉型:以推动脉受刺激继而产生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见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伴有耳鸣、视物不清.症状常与头颈转动有关.辅检见椎动脉供血不足;(4)脊髓型:以颈脊髓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见颈肩痛伴四肢麻木、沉重、酸软、无力、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出现病理反射;(5)交感神经型:以头颈、上肢的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见枕部痛,头昏沉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肤温低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个别有听觉或视觉异常。例中分型见颈型例,占14.7%;神经根型76例,占50.7%;椎动脉型35例,占3.3%;脊髓型11例,占7.3;交感神经型6例,占4%。对照组亦分5型,两组分型无显著差异(P0.05)。

1.3辅助检查

经X线或CT检查见颈椎骨质增生者14。例,占93.3%;合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9例,占65.7%;合并颈椎间盘突出者10例,占7.9%;合并颈推椎管狭窄者49例,占35%;合并项韧带钙化4例,占17.1%合并椎休变扁15例,占5.3%;有例为单纯椎管狭窄,占1.3%。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治疗方法

.1治疗组

.1.1选穴:双侧夹脊C5和夹脊C7

.1.操作: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标定夹脊C5,用碘配及酒精消毒后,带上消毒手套,用。.%的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高分子蛋白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推穿刺管中,再作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度角向枕部透刺,当针尖达夹脊C3时,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夹脊C5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作胶布固定。完后行夹脊C7及对侧两穴埋线,操作同上。埋1次即为1疗程,一般15天左右行第个疗程。

.对照组

运用经络治疗仪进行理疗,根据X线或CT提示的病变部位,参考临床症状而选用夹脊C4~C7,每次穴.加双侧肩井,余依临症加用其他穴位,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同时配用中药内服(川0克,葛根、白芍、鸡血藤、伸筋草各3C克,木瓜、佳枝、灵仙、全虫、川断、五加皮各10克,黄蔑、当归各15克加减)旧1剂,分一3次温服,均7日1疗程。

3疗效分析

两组同时治疗3疗程后,根据年全国颈椎病讨论会拟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3.1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辅检见椎动脉型患者脑血流恢复大致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辅检见脑血流有明显改善者;有效:症状及体征有好转,辅检见脑血流有轻微改变;无效:治疗后诸证及体征无改变或中断治疗。

3.治疗结果

3..1两组疗效对比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肯定了穴位埋线的作用。

3..疗效与病程关系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P0.O1,说明病程在年以内疗效最为明显。

3..3疗效与分型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本疗法对颈型和神经根型疗效最好,对椎动脉型次之,对交感型和脊髓型为差。

3.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停止治疗后,其中部分病例经过3个月}1年的随访,其疗效巩固率比较。经统计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本疗法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体会

4.1颈椎病属中医学“骨痹”、“颈肩痛”范畴,因颈椎位当督脉之通金,全身经脉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经络不通,气血阻滞,产生疼痛,麻木不用。故治宜温通经络、活血祛痹。夹脊C5和C7则正好位于督脉之旁,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刺激两穴,则能达到通督祛风、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的功能。穴位埋线不仅可对机体产生长久的刺激,延长针刺效应,增强功率,而且羊肠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埋入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而起组织疗法的作用,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区的修复。

4.实验研究发现,穴位针感感受器主要是分布于各个穴位深浅不同的部位中的各种游离神经末稍,刺激冲动主要通过交配穴区的躯体神经传递到脊髓后角,然后沿传导痛温觉的腹外侧索卜传,最终到达大脑。这是夹脊穴刺激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之一。另外,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支间连成交感于,而交感干与脊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沟通。常亚基等的研究表明,交感神经不仅可能借助外周部分传入纤维直接参与针感传入活动,而且传递的针感还可能在交感干进行一级综合,可见,刺激夹脊穴还可通过交感神经进行调节活动闭。然何氏:’]则更明确地提出:①脊神经及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刺激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②夹脊穴的刺激效应与植物神经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4.3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治疗疾病,穴位埋线又必须注意: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②羊肠线头切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面;③严格掌握好埋线深度,切不可伤及大血管和神经干。

版·权·声·明

来源:文章源于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本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oracle.net/jbjc/3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