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指因颈椎椎体及椎间组织急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与年龄的增长、长期劳损(使用电脑、手机等不良姿势)及局部受凉外伤等有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等(有时候不是单独出现),其中颈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根据症状、体征,当属于传统医学“痹证”、“眩晕”、“项强”、“头痛”、“痿证”等范畴。治疗方法较多,有牵引、针灸、理疗、小针刀、手术之外,还有中药外用、内服(下面详细介绍)。主要病机:肝肾不足,筋骨不健,感受风寒湿之邪,导致局部经络痹阻,气血不畅,经筋失荣,“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颈型。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颈项部疼痛、强直、活动受限,合并前斜角肌痉挛时,可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但不如神经根型中根痛型剧烈;亦可合并交感神经或椎动脉之刺激症状,如头晕、头痛等,但均较轻微。急性期,颈项部活动范围几近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均压痛,冈下肌、冈上肌亦可同时出现压痛。
椎动脉缺血型。眩晕为最常见的症状,约占45%~90%,有1/3~1/2的患者同时兼有耳聋或耳鸣,有一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自发性眼颤,头痛与眩晕可交替出现,头痛出现率约为60%~80%。不少患者可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倾倒发作及意识丧失等症状。
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是最常见的颈椎病,西医传统的颈椎病的概念多指本型。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根痛型、麻木型及萎缩型等3个亚型。根痛亚型以头颈至上肢疼痛为主,若病变在颈4以下,则疼痛主要在颈丛分布区,表现在头、颈、项、背等部位;若病变在颈5~胸1,则疼痛在臂丛神经分布区,初期仅表现在脊神经后支,疼痛靠上,渐次发展形成颈、肩、臂、手疼痛综合征。麻木亚型多为隐性发作,症状由轻到重,临床表现为麻木,发病年龄较根痛型为高,颈5、颈6受累,麻木多在肩背部,颈7及胸1为前臂及手麻木。萎缩亚型无疼痛及麻木,仅为运动障碍,初期肌肉松弛,进而肌肉萎缩。
交感神经型。当颈椎病影响了颈椎段硬脊膜、后纵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后,可以反射性地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复杂,可有数十种症状出现。如五官症状:交感神经受激惹则眼睑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眼冒金星,交感神经麻痹则眼球内陷、眼干涩、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咽喉不适及异物感,发作性声嘶,慢性咽炎;鼻腔疼痛及异物感,慢性鼻炎;耳鸣,听力减退,流涎,牙痛等。头面部症状:枕部痛,颈枕部痛,面部充血,无汗;可伴有头沉头晕。周围血管症状:肢凉,麻木,遇冷发痒或麻木疼痛,指端发红,灼热,喜冷怕热,项胸背灼热感。心脏症状: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二者交替出现,心绞痛,称颈型心绞痛。另外,还可出现出汗障碍、血压异常等症状。原有交感神经功能不稳定者及更年期妇女易罹患本型颈椎病。颈椎病为本,其他症状为标,宜在治疗颈椎病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标本兼顾。
脊髓型。多表现为运动障碍,由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受挤压或脊前动脉痉挛缺血所致。可出现下肢无力,沉酸感,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渐发展为肌肉抽动,痉挛性无力及跌跤,晚期形成痉挛性瘫痪。若脊髓丘脑束受累,也可能造成感觉异常。但单纯感觉障碍者并不多见,多为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同时出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
应用福康健活络系列敷贴、按摩大椎、肩井、膏肓、天宗等等相应穴位,效果良好。
附:颈部功能锻炼
举头望月: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在身后相握用力向下后方拉伸,同时头颈缓慢向上拔伸尽力后仰,如闲庭望月之状。颈肩背部肌肉用力收缩保持3~5S,颈肩部肌肉放松恢复中立位。
低头探海: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头颈向前引出,并尽力向下低头,保持3~5S,颈肩部肌肉放松恢复至中立位。
转体望踵: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颈肩放松,含胸拔背,虚领顶项,头颈躯干左旋,双眼向后下方尽力望向对侧足后跟,在最大幅度用力拔伸颈部,保持约3~5S,还原后右侧重复同样动作。
回旋双肩: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双肩作向前回旋运动5~10次,然后作向后回旋运动5~10次,放松颈肩部恢复中立位。
“动则生阳”,颈部功能锻炼能增强颈部抗风寒等外邪的能力,可以激发足太阳膀胱经阳气,祛除寒邪,增强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切治疗手段,都是为了颈椎及相关附属结构恢复较为正常的状态或位置,锻炼实是“长治久安”之计。
福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