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之前,颈椎疾病的治疗通常会选择颈椎后路手术来进行治疗,但是由于颈椎后路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学习曲线较长,操作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高,因此颈椎后路治疗颈椎疾病到今天仍然不是首选方案。棘突间钛缆固定侧块置钉+钛板固定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自50-60年代首次报导颈椎前路手术以来,从最开始的单纯椎间植骨,到80年代的非限制性钛板+cage,再到后来的限制性带锁钛板+cage,技术在不断更新,内植入物也在不断优化,颈椎前路手术目前已经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非限制性钛板+cage限制性钛板+cage相较于后路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直接解除脊髓腹侧的压迫,还能同时进行植骨融合;可以有效地恢复退变颈椎节段的高度,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对医生而言,操作简单,暴露广泛,便于减压。种种优势,已经使颈椎前路手术技术成为多数颈椎疾病的最优解。然而,传统的颈椎前路钛板+cage的术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现在也开始迎来了属于它的挑战。传统钛板+融合器固定的方式术式经典、应用时间久,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吞咽困难、神经血管损伤、食管损伤、临近节段骨化等问题,尽管通过术中精细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述问题的发生几率,但是由于产品固然的设计而不尽如人意。
术后1年左右,仍有超过10%的患者
存在吞咽困难的症状
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示意图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部分文献)//德康SAGI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因此,完全容纳于椎间隙的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应运而生——SAGI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是国产首家取得合规注册证的零切迹产品,用于应对临椎病、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假关节形成、前次融合失败等颈椎病。SAGI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无菌提供,有弧形、楔形2种融合器(5种高度)以及自锁紧螺钉(12/14/16),充分满足临床需求。SAGI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通过完全的椎间容纳、精简而高效的操作成为了颈前路ACDF术式中更佳的选择。随着集采的不断推进,之前由于价格因素对自稳定型融合器所造成的限制会逐步解除,临床选择植入物时会越来越依据产品本身所能给患者带来的疗效。在临椎病、椎间盘退变等方面,自稳定型融合器会逐渐成为临床应用的主流。适应症:临椎病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椎管狭窄假关节形成前次融合失败禁忌症:脊柱骨折脊柱肿瘤严重骨质疏松症脊柱感染//SAGI自稳定型融合器特点融合器完全容纳于椎间不会突出椎体前缘,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减少对椎体前缘软组织的处理需求,降低了临近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几率钛板与cage预装一体:术中无需固定板折弯及钛板位置校准的操作,减少手术时间自锁紧螺钉:拧入后即可锁紧,简化术中操作,减少手术时间锁紧有力,术后无需担心退钉现象螺钉钝头自攻设计,必要时可进行双皮质固定12/14/16mm三种长度可供选择螺钉成角:螺钉内外侧2.5°成角,防止多节段cage植入时螺钉产生干涉螺钉头尾侧40°±5°成角,术中操作方便弧形/楔形融合器:应对不同终板形态,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高度从5mm覆盖至10mm手术步骤简介:1.仰卧位,皮肤切口2.置入显影钉确认手术节段3.撑开椎间并对椎间隙、终板进行处理4.置入试模,确认规格5.置入假体6.置钉7.缝皮,完成手术。术后X片展示//延伸阅读浙江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秉承“医者仁术、精益求精”的理念,专注于高性能骨科植入物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涵盖了脊柱、关节、创伤、运动医学等系列,多个产品突破了进口垄断,实现了国产公司零的突破。扫描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