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退行性颈脊髓病(DCM)是导致成人出现脊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整个颈椎将不断发生退行性改变,逐渐出现慢性脊髓压迫,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如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仍快速增长,预计DCM的发病率在未来几年也将大幅上升。因此,确立合适的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DCM的自然病程发展规律,使患者病情处在不断进展的动态变化中,往往导致进一步损害。因此,最近的DCM治疗实践指南推荐对中度(由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12-14分)或重度(mJOA≤11分)症状患者尽早行手术减压。然而,对于轻度DCM(mJOA15-17分)的治疗仍存有争议,很少有研究对这一类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讨,而现存大多数研究也都受设计方法学缺陷的限制,显得论证不够充分。
目的正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目前认为对于症状较轻的DCM患者,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都是合理的治疗选择。然而,轻度DCM可能包括不同类型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将受益于手术干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筛选出对手术有良好反应的轻度DCM患者的方法,手术减压的适应证也存有争议。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以及德医院神经外科的JetanH.Badhiwala等学者最新报道的临床研究中,希望在广泛的轻度DCM人群中筛选出生活质量在手术后获益的患者。该研究成果于年6月发表于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权威期刊Neurosurgery。
原文见DOI:10./neuros/nyz
方法针对纳入AOSpine一项研究序列的轻度DCM患者,采用析因分析。共有名患者符合条件,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减压手术。参考QOL-ShortForm-36(SF-36)评分系统,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个聚类。将术后结果相对基线变量的变化(SF-36评分在1年后的变化)在组间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是否存在手术获益类组。
结果虽然基线mJOA分组与基线生活质量变化和减压手术预后均无相关性;但证明,通过聚类分类后的第1类患者与术后失用情况的显著改善(P=0.)和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显著改善(P<0.)相关。继续分析K-means聚类方法生成的两类患者之间的特征区别:第1类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44%vs28%,P=0.),明显颈部疼痛症状(32%vs11%,P=0.0),并存在步态问题(57%vs40%,P=0.)或运动障碍(75%vs59%,P=0.)。kNN算法预测:单凭性别、有无颈部疼痛、是否存在运动障碍三项,该聚类分类的准确率为71%。
结论在轻度DCM患者这一人群中,采取手术治疗的指征仍有争议。本研究确定了一类患者表型,其特征是存在运动障碍和颈部疼痛症状,且性别为女性。在这类患者中施行减压手术干预,其获益最大。探究患者的相关预测因素可能有助于指导手术决策,并为轻度DCM的治疗模式提供有效信息。
图1:通过k-means聚类分析产生聚类分组。
根据生活质量损害的模式和程度将不同的患者进行分类:第1类(受损程度较重)79例占42.7%;第2类(受损程度较轻)例占57.3%。
BP,身体疼痛;GH,一般健康状况;MCS,精神健康总评;MH,心理健康;PCS,躯体健康总评;PF,身体功能;RE,情感职能;RP,生理职能;SF,社会职能;VT,生命力。
图2:聚类组间的临床表现差异。
颜色梯度表示某种临床体征/症状的患者在该类组中所占的百分比。
?P0.05,??P0.01
图3:不同分组下平均变化点图分布。
A,mJOA分组(15、16、17)对SF-36得分的平均变化点图显示基线mJOA评分与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较差。B,用k-means聚类生成的聚类(第1类和第2类)对SF-36得分的平均变化点图显示第1类患者在SF-36几乎所有领域的平均改善显著性更大。?P0.05,??P0.01
表1:两类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
第1类别女性比例(44.3%)显著高于第2类(28.3%)(P=0.);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第1类患者比第2类患者出现颈部疼痛(31.7%vs11.3%,P=0.)、步态障碍(57.0%vs39.6%,P=0.)或运动障碍(74.7%vs59.4%,P=0.)的比例更高。
表2:与基线状态时期相比,1年后的功能状态、失用程度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
聚类分类与mJOA分组,对比之下,根据1年后随访时NDI与SF-36得分的变化不难看出:对比简单的mJOA分组,聚类分类后产生的第1类患者,其NDI与QOL(身体功能、生理职能、疼痛减轻程度、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生命力、躯体健康总评以及SF-6D效用得分等均有显著提升。即:聚类分类与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呈显著相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