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35岁,是一位职场白领。五年前开始频繁感觉腰部和臀部疼痛,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因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导致的肌肉劳损,便没有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女士最终来到风湿免疫科就诊。她向我陈述道:“大夫,我的腰背疼痛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睡眠,有时候夜间翻身也困难。”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我初步怀疑张女士可能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可伴发葡萄膜炎、炎症性肠病等关节外表现。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常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甚至严重功能障碍。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壮年,发病年龄愈早,病情愈重,致残性愈高。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4:1。A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约90%的AS患者携带该基因。虽然HLA-B27是AS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HLA-B27阳性者患AS的几率约为10%-20%,而非必然,即AS不是遗传病,只是有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携带HLA-B27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环境因素、免疫调节异常等也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不能认为HLA-B27阳性者必定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此外,感染、创伤等因素也可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其次,出现了哪些症状需警惕强直性脊柱炎?1.腰背部或下腰部间歇性疼痛和(或)僵硬感,尤其在早晨起床时僵硬感更为明显,活动后有所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夜间疼痛可能加剧,并伴有翻身困难,影响睡眠质量,最终可能演变为持续性疼痛;2.在正常呼吸过程中感到胸部憋闷,有紧束感,甚至可能出现胸骨和肋骨的疼痛,胸廓的扩张范围减小以及颈椎后突;3.大腿根部或腹股沟深处出现疼痛;4.颈部僵硬,转头困难持续超过3个月;5.眼睛发红、疼痛、畏光,并伴有其他关节疼痛;6.家族成员中有弯腰驼背或长期腰背疼痛的病史。那么,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中HLA-B27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AS患者中HLA-B27的阳性率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HLA-B27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AS,因为正常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HLA-B27阳性者。同时,HLA-B27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AS。此外,急性期反应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也会被检测,以评估炎症活动程度。影像学检查是确诊AS的关键。X线平片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骶髂关节的X线片,可以显示关节间隙模糊、侵蚀、硬化和新骨形成等典型改变。骶髂关节的CT可以提供骶髂关节破坏的更多细节。在疾病发生早期,骶髂关节的MRI检查更为敏感,能够发现X线和CT难以显示的软组织和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能彻底治好吗?虽然强直性脊柱炎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综合治疗和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过上正常的生活。治疗AS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炎症、防止畸形和维持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抗风湿药物(DMARDs)。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糖皮质激素则适用于急性期的炎症控制,而DMARDs如甲氨蝶呤和柳氮磺吡啶则有助于减缓疾病的进展。对于症状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生物制剂,如恩利、类克等药物,已被证明在控制炎症和改善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炎症介质的作用,从而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此外,物理治疗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关节功能和维持脊柱灵活性也非常重要。通过定期进行拉伸、强化和有氧运动,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僵硬感。游泳和瑜伽是特别推荐的运动方式,因为它们能够在不增加关节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柔韧性和平衡性。咱们回到故事的开头。为了确诊,我建议她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HLA-B27基因检测以及骶髂关节MRI。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正如初步诊断的那样,张女士的HLA-B27基因检测呈阳性,且骶髂关节核磁显示有明显的炎症改变,这进一步证实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张女士迫切地询问我:“大夫,这个病该怎么治呢?我不想吃西药,中药效果怎么样啊?”那么中医又是如何认识AS的呢?中医视角下的强直性脊柱炎本病主要累及腰脊,且腰为肾之府,脊为督脉循行之所,故与古代文献中“肾痹”、“龟背”、“督脉病”类似。近代有学者以其晚期脊柱强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特点,将其命名为“大偻”。医院风湿科在首都国医名师房定亚教授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周彩云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认为AS以腰背挛急,僵硬疼痛为主要表现,病变常累及肌腱端,出现经筋挛急之证,属于中医“筋痹”范畴,本病病位在脊柱、督脉及经筋,而筋为肝脏所主,故治疗应以解痉舒督,养血柔肝为法。“解痉舒督汤”为我科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筋脉拘挛证”协定方,适用于本病见腰骶僵痛,胸背、颈椎疼痛,静止后加重,活动后减轻,属督脉瘀滞、项背挛急之证。解痉舒督汤由葛根、白芍为君药,辅以蜈蚣、威灵仙、山慈菇等臣药,再配以生黄芪、鹿衔草、乌梢蛇等,共同起到柔肝舒筋、解痉止痛的作用。葛根味辛甘性凉,具有解肌发表、生津止渴的作用;白芍味苦酸性微寒,为养肝之主药,具有养血柔肝、解痉和血、敛阴止痛的作用。臣药蜈蚣善通络止痛、息风止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生黄芪补气升阳,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解痉舒督汤在治疗AS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继续回到故事。本文中的患者,主要考虑是早期的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翻身受限,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活动后减轻,口干口苦,纳可,大便黏,舌红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沉细。患者青年女性,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日久耗损肝肾,肝肾亏虚,督脉失养,复感风寒之邪,筋脉拘挛,故腰背部疼痛,翻身受限;阴虚则生内热,内热上蒸则口干口苦;平素久坐,脾胃运化失调,内生湿邪,湿热互结,下注大肠,故见大便粘滞,结合舌红有齿痕、苔薄黄腻,辨证为督脉瘀滞,筋脉拘挛,湿热内蕴,治以解痉舒筋、化湿通络,拟“解痉舒督汤”加减,用药2周,并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适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患者腰背部疼痛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继续门诊随诊巩固疗效。结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疾病。尽管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适当的管理,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若治疗不及时,症状可能会逐渐恶化。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极为关键。借助早期诊断、积极的治疗策略以及恰当的锻炼方法,患者完全有能力避免成为“木偶人”,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作者介绍马芳,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先后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周平安教授和医院房定亚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临床和科研工作,重视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和发扬,擅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银屑病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结缔组织病,及急慢性咳嗽、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病。出诊时间:周一、五、六上午,周二下午医院风湿病科简介医院风湿病科成立于年,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成立的风湿病专科之一。通过多年来的专科建设,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发展,现拥有专科医师11人,专业护理人员12人,专用诊室4间,年门诊量逾5万人次,开放病床36张,年收治住院患者余人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单位,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室站建设单位。风湿病科始终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重视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努力提高风湿性疾病整体诊疗水平。周彩云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结合既往的工作优势,选择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原发性痛风、干燥综合征作为重点病种和优势病种,在继承著名中医专家房定亚教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探索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积极探索和开展中医外治法,逐渐形成优势病种的特色诊疗规范,并在临床上反复验证,逐年加以完善。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肌炎及皮肌炎、系统性硬化、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低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得到了患者的认可。风湿病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的教学科室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教育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教学单位。多年来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研修人员余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众多风湿病科专科和专长医师,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贡献。科室成立迄今,培养“师带徒”学员5名,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风湿病科重视中医风湿病理论和临床两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全国中医界率先提出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血管炎性风湿性疾病”的学术思想,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风湿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院级科研课题多项,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优势病种”项目“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的研究”,“十一五名老中医”项目“房定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十一五外治法”项目“消炎止痛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临床示范性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