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局限性病痛(注意无干扰因素)周围的皮下进针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也是针灸疗法的一种发展。长期以来,这种疗法主要在软组织伤痛的应用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它在解决患者疼痛及相关内科疾病的医疗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浮针模型
浮针主要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同时对感觉麻木、活动因疼痛受限的等感觉异常的也有较好的疗效;特别对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网球肘、腰肌劳损、肋间神经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通过治疗实践总结对部分内科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适宜范围如下图:
浮针进针点在于寻找患肌(患肌是指存在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激痛点的肌肉[2]),并处理患肌,可能选择在病灶周围下针,也可能相隔病灶较远的位置下针。
浮针疗法留针需要8-48小时,并能保持疗效,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留针期间病人可自由活动,可以回家,而且整个的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不超过10分钟,有效节约患者就诊时间;但留针过程中要嘱咐病人控制运动量,针孔不能沾水洗澡,以避免进针口感染。
浮针疗法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无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在局限性疼痛周围的皮下进针,与针灸相比,滞针、弯针现象不存在,晕针更少发生[3]。
另通过我科医师的不断探索和观察,现将浮针应用扩展至内科疾病范畴,尤其在慢性胃炎和脑供血不足症状两例疗效快捷而确切,现将病例汇报如下:
病例1:
患者女,26岁,既往有“胃溃疡”病史5年余,平素偶有胃脘部疼痛不适,大便难解,3-4天一解,近期患者因备考紧张、饮食不规律、加之雨水季节天气变化快,不慎受寒后上腹部疼痛伴腹胀不适,患者自备“三九胃泰颗粒”服药后腹胀症状稍缓,但夜间时有胃脘部灼热感,及反酸,医院行中药治疗(具体药物药量不详),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加之考试临近,拒绝胃镜检查,症状越发加重,胃脘部灼热感及反酸,夜间及白日不时呕吐清水,饥不欲食,睡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查:患者剑突下压痛,右侧腹直肌比较左侧紧张、僵硬;考虑为患者肝郁脾虚之胃脘痛,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失常,加之考试紧张、焦虑过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又思虑过度伤脾气,予以取穴中脘浮针治疗,以调节脾胃升清降浊之机,促进胃运动。
一诊:浮针扫散并留管中脘穴后,患者感胃脘部灼热感慢慢减轻,并有清凉之感,后呕吐清水已不明显;当晚可安睡。
二诊:浮针继续扫散并留管中脘穴,诸症已明显减轻;稍有腹胀、大便仍难解;加浮针于腹部两侧大横穴后一日,大便已解。后安然考试,并继续予中成药“香砂养胃丸”调理跟进。
病例2:
患者男,54岁,平素以跑汽车营运为生,既往有“颈椎间盘突出、脑动脉供血不足”10年余,因“头痛、头晕伴乏力7天”来我院门诊就诊,血压正常,患者头痛以后枕部疼痛为主、头晕;头晕剧烈时伴乏力、视物旋转;颈部怕冷,门诊予以头颅-颈椎CT示:头颅未见明显异常;C4/C5、C5/C6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改变。予以“天麻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输液两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建议行中医理疗,遂至我中医科就诊,纳眠稍差,舌质淡,苔薄黄,脉浮滑,大便正常,小便清。
查:患者头晕、头痛,应中医“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考虑太阳膀胱经受寒所致,颈椎病发作影响头晕、头痛,以此思路发现竖脊肌压痛(+++),斜方肌压痛(++)。其中以两侧风门穴压痛最明显,予以取穴风门浮针治疗,以调节膀胱经气血上行头部、通经活络止痛。
一诊:浮针扫散并留管两侧风门穴后,患者感头晕已不明显,头痛较前减轻;瞩回去患者不可开车,两天后复诊;
二诊:现竖脊肌压痛已不明显,斜方肌压痛(++),浮针扫散并留管斜方肌后,患者感头痛已不明显,后予以“颈复康颗粒”善后。瞩患者注意休息、避风寒、调情志,合理调整用枕高度,3月后随访未复发上述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所述仅供大家了解及学习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谢谢!
参考文献:
[1]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
[2]李桂凤,胡正喜,赵鹏,王文涛?浮针医学临床精萃[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12
[3]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8
作者简介木本文:男,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临床工作5年,执业医师,擅长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疼痛,尤其善于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症。针灸治疗颈腰椎疾病具有独到的技术,善于运用筋膜手法,浮针技术治疗疼痛,推拿技术娴熟。
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责编:施超凡罗宏审核:贾四光
排版:段续倩杨晓萌田艳
永人中医
大医精诚
团结、拼搏
创新、奉献、国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