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下称“医院”)成功完成了一台长达30小时的复杂手术,挽救了一名因椎管内骨软骨瘤复发而面临高位截瘫风险的患者周吉祥(化名),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实力。
04:01肿瘤位于颈椎处包裹着众多神经与血管
“现在双手双腿怎么样?“好一点了,双手能动,双腿再慢慢锻炼!”一大早,医院神经外科的大科主任崔连旭就来到周吉祥的病床前查房。看着自己灵活的双手双腿,小周的脸上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看似简单的一次握手、抬腿,却是阿周两个月前,不敢轻易尝试的动作,因为当时,他还是一名四肢无力的肿瘤病人。
“之前我的颈背处,有一个很大的肿瘤,睡着几乎是躺不了的,因为压迫着神经,真的感觉很辛苦。”小周回忆道。
周吉祥今年四十出头,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患上左上臂、左前臂多发骨软骨瘤,虽然做过手术,但病情一直反复。五年前,因为椎管内外骨软骨瘤曾在医院再次手术,近日病情恶化再度入院,再次确诊软骨肉瘤。
“这次的肿瘤位于颈椎处,周边有很多动脉、血管、神经,位置非常特殊,再不做手术,可能就会高位截瘫,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肺脑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崔连旭指着图片介绍道,“而且,这个肿瘤把很多神经、血管都包在里面了,如果要做手术,就要拿钳子一点一点地慢慢将它们分离,所以手术风险也非常大,就像是凿开水泥墩挖豆腐。”
多学科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奋战30小时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医院一众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尽管当时全院都在开展“三甲复评”工作,各科室工作繁忙且压力巨大,但在生命面前,一切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肿瘤神经外科立即组织关节骨外科、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
由于肿瘤侵及了左侧颈总动脉、左侧椎动脉等重要血管,以及喉返神经、迷走神经等重要神经。若损伤劲总动脉,椎动脉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导致死亡;若损伤颈髓等脊髓亦会导致高位截瘫,影响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手术风险极高。在多次MDT会诊中,专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仔细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步骤和应急预案,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8月23日9时,手术正式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13时30分,共出动20名医护人员,历时30个小时。这场手术不仅考验着医生的技术水平,更考验着整个医疗团队的协作能力和耐力。手术过程中,肿瘤神经外科崔连旭主任、陆大鸿主治医师、李昊旻博士、骨科陈扬主任指派关宏业主任医师、咽喉头颈外科陈伟雄主任、麻醉科王汉兵主任、冯舒韵副主任医师、手术室刘婕婷护士长等多个科室的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尽管困难重重,但医务人员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分离了肿瘤,并保护了正常血管和神经。
崔连旭主任表示,这一台手术相当于平时的8到10台手术,难度和消耗可想而知。30小时的手术,几位专家轮班上,每个人抽空下来匆匆扒拉几口饭,再继续上台手术。“幸运的是,大家共事二十多年,彼此之间很默契。”
在这30小时里,关节骨外科的医生手术时间最长,并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重建了患者的颈椎。“我们要尽量在保留神经的情况下,尽可能得把有问题的骨头切掉,降低肿瘤复发的机会,但患者以后还要生活,颈椎不能断开,所以我们这次用了比较特殊的手法来做固定,叫卫星棒。”医院关节骨外科副科长关宏业介绍道,“颈椎后路固定,按常规来说我们是左右各放一条棒,就像火车左右各一条轨,但运用了卫星棒这个技术,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原来两条的铁轨变成四条,使其坚固程度更高。”
患者术后回复平稳
术后,小周转至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医院继续组织会诊,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目前,小周生命体征平稳,双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恢复正常,大小便障碍解除,双下肢肌力正在恢复中。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救治行动,多次询问并去病房看望小周,并发动全院力量开展救治。崔连旭主任表示,术后护理康复,在人力配备上也是一般手术3到5倍的工作量。
为了给小周提供更好的康复治疗条件,医院医院机构,开展通力合作。待小周情况稳定后医院医院(原医院医联体医院)继续行更专业的康复治疗。这医院对患者康复的关心与重视,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的要求,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分级诊疗。
看着医护人员的付出,小周感慨道:“医护人员真的很不容易,陪着我在手术室度过了30个小时,换了是我,或者是其他人,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小周妈妈也表示,30个小时连轴转,医务人员确实非常辛苦,她十分感恩“医院主管的医生、护士们,每天都会告诉我孩子的病情,让我安心放心,我很感动,也庆幸儿医院治疗。”
图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罗敏妍
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葵向
部分资料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