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9日电(龚莎)可调式血透临时颈内导管固定带、女用长柄尿壶、术后功能锻炼辅助器……这些护理小神器都出医院护理人员之手,从设计、制作直至应用于临床,白衣天使们在护理实践中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用创新突破护理瓶颈,以关爱解决患者难题。
在“5·12”国际护士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优质护理活动的深度融合,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5月7日上午,医院举行护理科研医工交叉合作交流会。未来,医院将与上海理工大学进一步开展护理科研医工交叉合作,以医工创新性融合为抓手,搭建护理学和工学深度融合平台,努力培养一支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创新型护理研究队伍。
作为医院护理学科和护理队伍的带头人,护理部主任胡三莲始终围绕护理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以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为中心,全方位开展工作,医院特色护理品牌,六院护理在全国的学术地位稳步提高。医院举行的护理创新作品比赛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护理创新小发明。
开拓护理创新思维,积极推进创新发明的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切实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护理工作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护理部主任胡三莲善于在临床护理中发现疑难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予以解决。如骨科患者的翻身枕、肢体抬高固定体位垫、颈椎患者使用的小米枕……这些小发明,都是她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为了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预防患者发生二次损伤等而设计的护理器具。一系列护理器具的应用研究也获得了“第二届上海市护理质控改进项目成果奖”、“上海市护理器具创新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
本次护理科研医工交叉合作交流会激发了护理团队创新的积极性,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创新”,医院护理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贴心服务,彰显了她们在护理工作中的创新性与人文性。护理部主任胡三莲表示,“大医精诚、仁爱施护,一直以来是我们遵循的服务理念,以广博的爱心、精湛的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从未改变的初心,从日常护理工作中总结出小发明、小创造,并投入转化应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护理学科全面的发展。”
本文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