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万物皆有时”,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顺应其天性来养育。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近年来,随着早教理念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也导致攀比之风和焦虑氛围在父母之间蔓延。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走,我们家的孩子还不能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自主入睡,我们家的孩子却做不到?
“不能输在起跑线”,加上缺乏科学的认知,导致很多已在国外被淘汰、被科学印证是错误的育儿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依然在中国广泛流传,甚至酿成悲剧。
比如不久前就发生3个月婴儿被妈妈强制进行睡眠训练而导致死亡的事件,震惊之余更是让人痛心不已。
对于孩子来说,不论身体发展还是认知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所谓“万物皆有时”,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顺应他们的天性来养育。
过早地进行人为训练,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不久前,童书妈妈特别邀请了两位婴儿养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高媛和吴鋆,为我们一一梳理了目前仍在流行的非科学养育方式。
同时,作为Pikler?国际课程的中国教师,高媛和吴鋆还为我们分享了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养育,把“尊重”落实到养育的点滴之中。
8种已被淘汰的非科学养育方式
你中招了吗?
1、套脖圈游泳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颈椎十分脆弱,就像很多妈妈都会有意识地托住孩子的颈部,以防止孩子受伤。
对于孩子来说,保护颈椎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医院里有一些人,如果他颈部受伤了,会做一个固定的颈椎套。
那个颈椎套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量身定制的。
但市面上大多数的充气塑料游泳圈,并不符合孩子的生理弯曲。
孩子的颈椎还没有发育完全,脖圈强行让他往前或者是往后,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脊椎伤害。
、被动操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提高、锻炼、加强”婴幼儿运动发展的项目与产品,其中被动操,一种神奇的运动方式应运而生。
被动操就是在家长或者育婴师的帮助下对婴儿进行身体活动的体操,包含不少夸张的动作。
从月子中心,到各个家政月嫂培训班,早教中心里,给婴幼儿做被动操几乎成了“合格婴幼儿照料者”必备技能之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婴幼儿0—岁的动作发展阶段中阐述,这段时期是婴幼儿的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通过主动感知获取经验,通过主动感知去认识世界。
主动,是婴幼儿自主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意味着发起方是婴幼儿自己,而不是成人。而被动操这种由成人主导的运动,不会让孩子获取任何对成长有用的经验。3、学步带、学步车
一般的孩子都是双脚跟自然着地走路,但用学步车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走路用的是脚尖,而不是用整个脚掌。
有些严重的孩子,甚至需要通过反复人工干预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在学步带、学步车的帮助下学会走路的孩子,双脚以及身体的平衡都有依赖外界的支持,他对于自己双脚和身体控制认识就有所偏差,平衡能力和重心感知力较差,因为他的行走不完全是自我控制的结果。
孩子的运动发展遵循站、走、跑、跳的顺序,这些发育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而学步带和学步车其实干扰了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4、闪卡
闪卡就是在婴儿眼前晃动卡片,向婴儿快速传递信息。闪卡推崇者称,闪卡刺激幼儿大脑相关神经通路,有利于孩子大脑开发。
我们知道有一些家长,每天给孩子闪近千次,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眼神都是木呆的状态。
孩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形成认知,这种人为的输入与刺激,影响孩子的自主感知能力,不但不会开发大脑,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和感官发育。
5、哭声免疫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立人约翰·华生,拿8个月的婴儿做恐惧实验,他的子女后来都被证实存在很多精神问题。“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能把孩子训练成社会精英,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警察。”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立人约翰·华生之口。
他的“哭声免疫理论”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
很多人觉得,6个月以内的孩子,哪怕是个小婴儿,都会用哭声来要挟成人,而我们不能受他的要挟。
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已经开始推崇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养育方法,成人都会用尊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从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满足他的需求,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对于一个不会说话的小朋友来说,哭就是他的语言,他的哭声代表了很多的意思。饿了、累了、困了,甚至哭声还会表达无聊等情感。
包括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中也提到,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查看孩子当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根据这个情况来判断,是否要采取一些行为和措施。
6个月以下的孩子,无论怎样哭,我们成人把他及时地抱起来,及时地回应,不会像哭声免疫法所说的把孩子宠坏的。
6、趴睡
关于婴儿仰睡还是趴着睡,在儿科学上有定论的。
美国儿科医生协会、西尔斯亲密育儿法,以及我们熟知的崔玉涛大夫,还有我们国家的卫健委发布的“0岁—5岁的儿童睡眠卫生指南”都明确肯定了,小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小婴儿要仰卧睡觉。
这里还有一个黄金准则供家长们参考:不建议把孩子放在他们没法自己完成的动作状态内。
如果孩子已经能够翻滚,自由地从趴卧转换到仰躺,那么他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并在不适的状态下调整自己。
但当孩子还无法独立完成这些动作时,我们不建议让他趴睡。
7、如厕训练
孩子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三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自己的排尿排便的。过早地进行如厕训练,容易对幼儿尚未发育完全的髋关节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同时,这种来自成人的强制行为,有时会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8、强迫喂食
孩子生下来后,每天都要进食,不论喝奶还是长大了吃饭。可大人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强行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喂养。
而我们主张的原则是“永远不要多喂一勺”。
如果我们在早期让孩子体验到吃饭是愉悦的,吃饱了就可以不吃了,那么他以后在自己进食过程中,就不会抵触吃饭这件事。
他觉得“吃饭”这件事情我可以做主,不会被人强迫。
我们总说“你再吃多一点,长大个儿”,要谨记“温柔的劝也是暴力”。
跟着艾米·皮克勒博士学习科学养育法艾米·皮克勒博士,是一位儿科医生,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来全家搬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定居。18岁的时候,艾米·皮克勒回到维也纳医学院读书,在那里她取得了儿科医生的执照。▲艾米·皮克勒(EmmiPikler)博士。六十年代的时候,皮克勒博士曾对7个小朋友的动作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据查证,只有皮克勒博士和她的团队有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数据研究,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年,皮克勒博士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著作,“whatcanthebabyalreadydo?”(《宝宝已经会了什么》),这本书的德语版书名更好听,叫做《平和的宝宝,满足的妈妈》。书中记载了她对众多家庭的观察,特别是小婴儿如何通过自主运动,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从平躺到直立行走的主动运动过程。
年她受邀成为了一间孤儿院的负责人,这间孤儿院位于布达佩斯的罗茨大街上,在这里,她的方法开始有机会在机构中进行实践。在这里生活的孤儿们大多是战后的遗孤或是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父母的孩子,但是他们在当时的罗茨孤儿院(Lóczy)里得到了非常好的照护。▲PiklerHouse,也是匈牙利Pikler婴幼儿发展研究院,曾经的罗茨孤儿院。当时机构的护理者们避免了机械化的照护方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给予他们自主发展自己身体的权利,因此孩子都得到了健康的人格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在日后对罗茨孤儿院里的孩子做了追踪调查,这些孩子的生活经历与其他孤儿院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第四任PiklerHouse的负责人AnnaTardos博士这样说道:我觉得我们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培养出了多少的高精尖人才,而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孤儿,都有勇气去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勇气再次成家立业,而且他们都无一例抛弃自己的孩子,无一例犯罪记录,这就是我们孤儿院最成功的地方。
不论皮克勒博士在其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还是在从事家庭医生期间传递给父母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以及匈牙利Pikler?婴幼儿教学法的国际课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两条成人与婴幼儿互动的重要原则:其一,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成人应通过高质量护理方法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
其二,允许婴儿从出生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自主运动以及由婴儿自主运动所发起的自由玩耍。
无论后人从中又观察到了多少细致的养育原则,这两条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值得一提的是,AnnaTardos博士,是皮克勒博士的大女儿,在皮克勒方法下成长起来的,她今年89岁高龄了,精通四国语言且依然活跃在讲台上。▲AnnaTardos博士给中国学者上课。皮克勒博士的二儿子以及其领养的第三个孩子,都延续了同样的养育方式,他们也依然健在,看上去精神矍铄,由此可见皮克勒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其生命的深度与长度。五个原则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
在深入了解和学习皮克勒的过程中,我们以“四字成语”的形式,总结出了皮克勒的养育原则,将其部分精髓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中国的婴幼儿照料者们。以人为本——尊重婴儿,也要尊重照料者
Pikler?理念中,最基本的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出发,所有的护理过程,都以尊重婴儿,尊重照料者为基本态度。尊重婴幼儿的需求,以温柔的动作,轻柔的话语回应婴儿发出的每个信号,让整个护理过程像乐章一样优美的向前推进。尊重成人照料者的需求,合适的护理用品,完备的前期准备,这一切都让照料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婴儿的互动交流,并一气呵成完成整个护理过程。慢即是快——提前告知并等待回应
Pikler?理念中,每个环节照料者都遵从“提前告知→展示→等待回应→进行护理→描述当下”的沟通过程。无论换尿布、洗澡,还是穿衣服、吃饭,提前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和他们一起做什么,接着等待回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希望快速地完成婴儿护理,但有时适得其反,孩子不配合,一家人手忙脚乱,“欲速则不达”。然而,提前告知并等待回应,看似“慢”,但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了配合成人完成整个过程,让护理婴儿这事越来越顺手,越来越顺利。顺势而为——跟随孩子回应孩子
照料者作为婴儿最亲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