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济南防化老兵初心

见证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济南防化老兵吴澄海:初心如磐石,永远跟党走

编者按

红色的记忆,是永远的丰碑。济南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红色资源的富矿,在这里,一大批革命先辈用热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也激励着泉城儿女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庆祝建党周年,爱济南客户端推出“旗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在中共济南市委网信办指导下,作为此次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色相册》专栏3月12日上线。该专栏以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式,讲述济南人身边的红色故事,展示新时代昂扬向上、担当有为的奋斗足迹。同时,欢迎广大网友投稿,相关事项见文末征稿启事。

我叫吴澄海,今年81岁,如今居住在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泉星社区,是一名退役老兵。在中国首次核爆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爆炸结束后,防化兵进入试验场,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就是我。

▲防化兵演习紧急情况处置(图片来自网络)

使命在肩情定马兰

年,北京总参防化兵部到我所就读的天津轻工业学院招兵,我从小就有着军人情结,和同学们一起积极踊跃地报名,最终作为全班唯一一名幸运儿光荣入伍。后来我们知道,防化兵对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是大学生,而且只在化工专业中招兵。但当时总参防化兵部对那次招兵格外重视,但从未对大家说过具体要干什么,而且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保密要求。

▲年轻时候的我

训练格外神秘,当时我们营有一名少将坐镇督促,不但训练器材格外不同,每个连队还配了三轮摩托和侦察用的吉普车,而且训练科目也从平时的防化转到了核武器方面。虽然觉得事情不简单,但我们都不知道训练的目的。

经过长达三年的体力训练,直到年,我和战友们坐上了一辆闷罐火车。当时沿途都是一级警备,为了保密,火车还要昼停夜出,即便白天也不能下车,当时只感觉很神秘。一周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新疆一个叫马兰的地方。

▲我(后排左三)与战友的合影。

几天后的大会上,张爱萍将军突然出现在基地。在讲话时,张爱萍问我们知不知道来干什么的,有的战士回答说是来拉练的,但多数人不吭声,因为我们真不知道自己此行的任务。看到大家沉默,张爱萍不再卖关子,接着说道:叫你们来,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

听到这句话,一下子就炸了锅!哪里会想到,我们这些人是来搞原子弹试验的啊!做梦都没想到!能参与这么重要的国防任务,我们异常紧张和兴奋,同时训练强度也更大了!

在核试验中,防化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我们是军队核、化、生武器防护的技术骨干力量,担负着爆破后的数据采集、效应物回收,对进出试验场人员和车辆、仪器仪表进行放射尘埃消洗等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迅速进入到了异常艰苦的训练中。身穿肥大厚重的防毒衣、头戴防毒面具,在地表70摄氏度的环境下提前进入场区进行适应,展开各种模拟训练,出汗多到靴子能倒出水来,中暑是常有的事,战友们的体重普遍下降了20斤左右。但一想到能为祖国的核试验做出贡献,而有机会为此奉献的人又屈指可数,所以我感到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光荣的!这一生都值得了!

年10月16日15时,一团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响声在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腾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声巨响,震惊世界!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全部按着耳朵抱头背向蹲在地上,并没有睁眼去看爆炸的瞬间。我先是透过眼皮感受到了强光的刺激。少顷,便有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接着现场所有人员欢呼雀跃,面向爆心目睹蘑菇云的冉冉升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伴随着大家的欢呼声,把参观点变成了沸腾的海洋。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参观点欢呼的人群。

后来,我和战友们又相继见证了第一颗氢弹、首个导弹核武器的成功试验并顺利执行了防化任务。在马兰的20余年里,我在那里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期间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班集体二等功,两次连集体二等功。那里,见证了我的青春、梦想与光荣。

为爱转业情怀依旧

年,由于妻子患了颈椎旋转滑脱,多次治疗后仍旧恢复不理想,生活无法自理,我很爱我的基地,也很爱我的妻子。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当时已经担任基地政治部教育处副处长的我选择了转业回到家乡。胸怀浓浓的防化情结,我选择了转业到济南市化工厂。

▲年,主持召开济南化工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在马兰的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退役后我仍然时刻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宣传科的岗位上积极探索部队和企业生产模式的不同,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的理论水平,凭借一股子韧劲儿,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成绩,连续被评选为“优秀宣教干部”“普法教育先进个人”“年度先进个人”等。

在化工厂工作期间,我还是有名的“爱管闲事”的人。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男同事因恋爱问题对女方产生怨恨心理,准备了钢管,进行了细心筹划伺机报复。我发现他情绪状态异常且无故旷工后,随即来到他的单身宿舍,发现了满桌的废弃烟头。经过耐心细致的谈心、开导,这位同事的心结慢慢打开,化解了矛盾,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义务理发活动。

年8月26日,济南降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雨,由于许多道路排水不畅,济洛路附近也遭遇了水灾。天刚蒙蒙亮,我就趟着水跑到厂里,查看有无受灾,准备随时待命抢救生产设施。不料由于积水太深,我一下子掉进了一个电线杆旁边的大坑里,凭借着自身的一点水性,才勉强游了出去。

发挥余热不负初心

退休后,我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南村街道泉星社区。我对操劳一生的妻子格外心疼,坚持为她做日常护理、每日按摩,她的颈椎习惯性旋转滑脱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到现在生活仍能自理,可以说是医学的奇迹。

▲和老伴在一起。

在照顾妻子的同时,我经常抽出时间来当志愿者,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给街坊邻居帮些力所能及的忙,时刻像一名战士一样冲在第一线。我还曾受聘到山东旅游管理学院任学生处长7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为国家培养人才。

此外,我发挥自己工作时候的特长,积极传播正能量,为改革开放40周年所作的纪念文章被天桥区采用;参加全市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获得三等奖;与朋友合作创作了《荣军疗养员之歌》《荣军医护工作者之歌》《退役军人之歌》《当兵最光荣》等歌曲,陆续被民政部和民政厅刊物登载;受邀对小学生、团员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向大家讲述那段激情岁月,鼓励大家努力报效国家、报效社会……我在社区牵头组建了第一支合唱团,和大家一起把心中朴素而豪迈的情怀唱响。

▲为社区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消防队员们讲述青春故事。

▲与合唱团队友们在一起。

我已老矣。唯祈我们奋斗一生的事业后继有人,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实现中国梦!我作为一个老党员、老退役军人,也将活到老学到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老,以小车不倒自管推的精神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发挥余热,不负初心。

征稿启事

《红色相册》专栏欢迎广大网友积极提供稿件,稿件内容须为作者亲历,并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有关济南英雄人物、英雄群体投身革命、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勇于奉献等方面的红色故事;2、有关济南人民支援革命和建设的感人故事;3、市民身边的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背后所蕴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4、发生在济南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等背后的故事;5,新时代济南人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等等。稿件形式:可以是一幅幅图片,也可以是一段短视频,配以文字(字以内),投稿邮箱:jnbyjtajn

jn.shandong.c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oracle.net/jbby/9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